2022-05-04 10:52:35 来源: 宝鸡美食

陕西
举报
宝鸡品牌美食“岐山臊子面”
品牌是什么?品牌的概念是指某个产品在市场上所确立的社会公信度。而获取这个公信度的关键是在这一品牌的优良品质及知名度、美誉度、广布度,成为“我独有”“你慕名”,别的不可被替代,是消费者的首选。它的优良品质具有很高的社会认同感和可选择性的社会公信度。岐山臊子面不仅是未发酵面食中的一枝独秀的奇葩,而且是西府饮食文明发展史的见证。它成为一个品牌名馔,它由面条制作、汤汁调味、底菜花样等方面构成,记录着人类几千年饮食文化不断创新的综合结晶。面食是从先秦粮食加工的“石臼”和“石磨”发明使用,由“粒食”到“粉食”以后才有的。 在中国,最初所有面食统称为饼,其中在汤中煮熟的叫“汤饼”,即最早的面条。汉刘熙《释名·释饮食》中有索饼;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记有“水引饼”,是一种一尺一断,薄如“韭叶”的水煮食品;唐朝又有称为冷淘的过水凉面;宋朝饮食市场上的面条品种达10种之多,丰富多彩,有插肉面、浇头面等;元朝出现了可以久存的挂面;明朝有制作技术高超的拉面,还有山西等地制作特殊的刀削面;清朝乾隆年间又有经过煮、炸后,再加入菜肴烧焖而熟的伊府面,这些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面条制品。今人考证,汤饼实际是一种面片汤,将和好的面团托在手里撕成面片,下锅煮成。如果将“撕”改成“刀削”,就成了至今仍在山西一带广为流传的刀削面。后来制面工艺改为:先揉搓到像筷子那样粗细,一尺一断,盘中盛水浸。“宜以手临铛上,挼令薄如韭叶,逐沸煮”(《齐民要术》),这时面的样子类似宽面条。到晋时,又成细条状。傅玄《七谟》道,“乃有三牲之和羹,蕤宾之时面,忽游水而长引,迸飞羽之薄衍,细如蜀茧之绪,靡如鲁缟之线”, 面条的形状最后定格为长条。到宋代,汤饼也改称为面条(唐时叫“不托”)。面条的这种样子,使人的联想“因势赋形”,把面与生日、寿诞联系起来。按风俗礼仪,过生日贺诞辰吃长寿面。为什么过生日要吃面?宋人马永卿在《懒真子》中说:“必食汤饼者,则世欲所谓‘长寿’面也。”为什么面条能作为人长命百岁的象征?因为面的形状“长瘦”,谐音“长寿”。面条也就成为讨口彩的最佳食品。还有一种说法是:汉武帝时,人们认为寿命长短与人中长短有关,人中长短取决于面孔长短,而面条正暗合“面长”,长寿面由此而来。《荆楚岁时记》说:“六月伏日进汤饼,名为避恶。”恶,疾病和污秽也。伏天苍蝇细菌多,饮食不洁,易患肠道疾病,而“汤饼”用开水沸煮,趁热吃,这可能是古代伏天污染最少的食品,会大大减少疾病的发生。病人抵抗力差,当然要吃最洁净的食品。这也就是为什么千百年来,侍候病人的饭食,多用面条。“照壁背后”是个地名,是因为岐山县古城关帝庙前曾有个很有名的“龙凤琉璃照壁”,也许还没有这个龙凤琉璃照壁以前,就有了一家主营面条的饭馆开在照壁背后这个地方。面馆里的臊子面做得味美可口,历经数个朝代不衰,成为历史上公认的岐山臊子面的“代表之作”。旧时,岐山县的官府或乡绅招待上司亲友,必去“照壁背后”。岐山县的农民把能在“照壁背后”吃一顿臊子面当成一种荣耀和身份的象征,于是这个本该是地名的词汇便让历史赋予了新的意义,先是这家面馆的代名,继而成为一种地域风味食品的专用代称,有了更大的内涵。照壁及其背后的建筑物40年前就不复存在了,但“照壁背后”却以其独特的含义在岐山以至更广的范围内流传下来,而成为岐山臊子面的“品牌”。就在这个大跃进的年代,此面馆连同九龙琉璃照壁一并被拆除,使“照壁背后”臊子面馆原貌随之流失。然作为品牌的饮食文化,永远留在神州大地的人们心目中。岐山臊子面始于何时,史志无载。据民间传说,明代嘉靖三十年(1551)县城已有“照壁背后”面馆专卖臊子面。至于臊子面之得名,本县有三种说法:一是周文王渭河斩龙烹汤,做蛟龙面条,万民食之,因其味腥臊故名;岐山乃周之发祥之地,相传有一天周文王射杀了一条蛟龙,想以此犒飨王室成员。然而人多肉少,就把蛟龙熬成一锅肉汤,以此汤浇面而食,称为“蛟龙汤”。这就是岐山浇汤臊子面的来历。另有一传说,是说文王从纣王的牢狱获救后,为了庆贺,吃了一顿面条,把面条捞在碗里浇上肉汤,吃了面条把汤倒回锅里,再捞再浇再吃,以示不分彼此,周室一心。不管哪种来由说法,都告诉我们,岐山臊子面这一食品及其食用方式源于两千年前的周代。二是古时岐山有一富户,新娶一媳,心灵手巧,善作汤饼,举家喜食,尤以小叔为甚。后小叔为官,仍喜食之,遂呼为“嫂子面”,久而久之,谐音为“臊子面”;三是大肉味腥臊,臊子则为大肉熟品。臊子酸辣醇正,入口不腻。岐山臊子面久负盛名,其特点是面条细长、薄厚均匀、汤味酸辣、红油浮面、入口柔韧清香。有“煎、稀、汪、薄、筋、光、酸、辣、香”九大特点。岐山臊子面也称浇汤面。其面条、臊子、浇汤有很独特的工艺和做法,食用方式也在所用面食中独树一帜,归总起来,有“薄筋光,酸辣香,煎稀汪,不喝汤”十二字诀。专营岐山臊子面的“照壁背后”面馆,在这个十二字诀后,还多出了一个十分特殊的九锅回风灶。相传是鲁班路途经岐山,在此吃饭时发现面条好吃而灶不好使,饭后所盘。此灶灶台倾斜,从低到高,大大小小共安有九口铁锅,而只有一个不大的灶口,从这个灶口烧火,炉灶内便吼声如雷,九锅同时被烧热。这样,岐山臊子面所需要的烧水、煮面、做汤、燣(音:兰)臊子、做底菜等数道工序便可同时进行,既节约费用又节省时间,成为岐山古城与臊子面相连的一大景观。这个传说我是信其有而不信其无的。因为离岐山古城五里之遥就有一个鲁班桥,相传为鲁班亲手所建。鲁班当年造桥时来“照壁背后”吃一顿岐山臊子面,自在情理之中。①选料:选优质白麦三种以上混合细磨,每百斤取面粉七十斤。②和面:每十斤面掺碱三钱加水搅和,先拌后搓,以硬为标,再用杠压,反复多次,揉成面块,以软为宜。①底菜:取红萝卜(冬)、蒜苔(春)、豆角(夏、秋)、黄花、木耳、海带、豆腐若干,切碎炒干,炒时加油须多。(豆腐的刀路是:冬似蝇子头,夏似指甲花)。②漂菜:把鸡蛋摊成薄饼,切成菱形小片,取蒜苗(冬)、或韭菜(春、夏)少许切细。取猪肋条肉若干切成约一厘米见方的小块,肥瘦另放;加入适量菜油,先将肥肉放进油锅,慢火将肥肉内的脂油浸出,再放进瘦肉,文火至七熟,加入姜末、盐、醋、五香调料、酱油,缓火二小时,快到熟时再加入辣面稍等片刻即可出锅,这样做出的臊子肥而不腻,瘦肉香酥不硬。在锅内放菜油少许,烧熟后加入姜、食盐、老陈醋、炝汤,再加入适量开水,烧沸二三分钟;然后放入臊子、漂菜及底菜(底菜加在碗中也要),使汤始终保持近乎煎沸的热度。将切好的面条,在锅内沸煮约三分钟,先捞入凉水盆内冷却,再捞入碗内加汤,每碗面一两左右,将汤浇足。随吃随浇汤,面条不可在汤内久泡,面条始终保持筋道。北宋时大文豪苏东坡在凤翔为官,曾来“照壁背后”品尝岐山臊子面,并留下赞美的诗句。元代诗人张翁下曾盛赞此面是“醋彝开红玉,汤饼煮银丝”。“照壁背后臊子面”明代名盛省城,清代名扬京华,光绪年间,皇廷曾赐予至高无上荣誉的杏黄旗一面,足以说明“照壁背后”把岐山臊子面做到了极致,也把西岐风味食品的影响传遍了天下,这些已经不再是传说,而是凿凿史实。总之,一碗合格的臊子面,应该具有“面白薄筋光,油汪酸辣香”的特点。臊子面在关中地区有其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婚丧、逢年过节、孩子满月、老人过寿、迎接亲朋等重要招待场面,都离不开臊子面。关中农村地区,新年第一天早饭吃的基本上都是臊子面。吃饭前,先端一碗去门前泼洒一些,以祭奠先祖、土神、仓神、灶神等,然后才家人享用。有的也先在中堂祖先遗像前敬献一碗臊子面,以示怀念先祖之情。


本文来源: 宝鸡美食
责任编辑:
赵艳_baoji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