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29 19:15:22 来源: 岐山县文化和旅游局
举报

隋唐汉白玉造像

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学术界一般公认为在西汉末至东汉初年,佛教弘传离不开佛像,故佛教亦称像教。佛教造像艺术与佛教是同时传入中国的。贵霜时期,不少印度僧侣来中国传教,他们往往带来佛经和佛像。中国先秦以来就有发达的造像艺术,而随着佛教传入,也开始塑造佛像了。中国的文献资料中,关于汉魏佛像的记载不多。经历了南北朝370余年的动乱和分裂,直至隋代才又完成了重新统一的局面,接着唐王朝又在此基础上把封建社会推向繁荣昌盛的时代。佛教伴随着370余年的分裂和动乱,作为当时一些人们的精神信仰也逐渐根深蒂固下来。隋唐代佛教造像艺术也是在南北朝时期的基础上速度迅猛发展起来,并很快达到了顶峰。
首先唐代佛教的高度发展,为理想化的佛教造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佛教自西汉末传入我国,迄六朝之末,其发展一直处于翻译阶段,经典既不完备,汉人对佛教的理解也不全面。隋唐时,佛教大、小乘经典传入汉地基本完备,汉人在消化这些经典的基础上,还先后创立了性、相、台、贤、禅、净、律、密等各种佛教派别。由于人们对佛教理解的加深,表现佛教精神的理想造像也就应运而生了。其次,印度造像艺术的输入为佛教造像注入了新的血液。此艺术起源于四世纪到七世纪末的四百年间,包括以华氏城为中心的笈多王朝和曲女城为中心的戒日王朝,艺术特征富丽绚灿,精致宁静,随着唐朝中印关系的密切,这一艺术随着造像实物传入了中国。
再者,隋唐社会审美观念对佛教造像也有一定的影响。隋唐两朝,南北统一,国家富庶,人民安乐。整个民族充满了生机和朝气。人们不再如痴如醉地去追求虚幻不实的东西,转而开始肯定现实,创造反映现实的真善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那种浑厚、宽博和雄迈得以继承,而清癯、飘逸的士大夫情趣,则被扬弃。一种符合现实真善美的美学规范———雄浑(厚)、丰满、温和、华丽———一种高度理想化、典型化的真实的形象隋唐时期产生了:人物个性化与高度的写实性结合,是完全中国化的背景和人物。造像的表情、体态已经完全中国化,唯薄衣贴体的处理技法仍留有印度笈多式古风。这种健康的美学模式为佛教造像向着健康成熟的方向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审美风气,提供了重要的美的殷鉴。这一时期造像的成就,主要体现在造像技艺和风格的「成熟」上,所以一般都称这一时期的造像为我国“佛教造像中国化的黄金时期”。 
陕西岐山县博物馆收藏的这件隋代的汉白玉石菩萨造像为带座立像,通高70厘米,重24.8公斤。造像头戴花蔓宝冠,冠旁宝 垂肩,长耳方颐,双目微启,上身着无领短衫,衣带于胸前打结,披巾顺肩而下,飘于体侧,拽至足下。下着帖体长裙。胸前佩繁缛而精美的璎珞,下垂膝下又绕向身后,衣纹中涂有朱砂。左臂上举,手执柳枝,左臂下垂,手执净水瓶。双臂戴钏,跣足立于仰莲座上,仰莲下有方偰与覆莲套合。覆莲下有方形底座,底座四角各雕一蹲狮(图一)。这件造像与1996年山东省青州市龙兴寺遗址出土的隋代贴金彩绘菩萨立像及其相似,充分表现了隋代菩萨造像的特点之一是璎珞庄严深刻、突出、硕大、而略现沉重,后代唐宋时期的造像基本继承因袭了这一特点。迄至(隋唐)时代,造像则完全摆脱早期对犍陀罗样式的描摹搬用,而融入了完全中国化的情感,造像特征雄浑、丰满、温和、华丽――是一种高度理想化、典型化、世俗化的盛唐形象。这种前后造像风格的演化,与佛教传入中国后,早期与中国文化冲突、抗衡,乃至分庭抗礼,造像上几乎完全照搬印度样式的情形是一致的;进入中期以后,佛教对中国文化开始迎合、适应,因而造像虽留印度遗风,但已融入中国固有的审美情愫。佛教文化凭籍自身在哲学思想上的深刻和优势,深深地影响、融入了中国文化,使中国文化完成了“佛教化”的过程。在造像表现上印度造像艺术风格与中国固有情感因素水乳交融,和谐完美地共冶一炉。佛教文化也就真正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极其重要的部分。(撰稿人:王文耀)

本文来源:岐山县文化和旅游局
责任编辑:
翟宁杰_sx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