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大荔
非遗出彩
虎跃龙腾秀美同州奋进新时代,奋勇拼搏大美大荔启航新征程。2月15日,恰逢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元宵节,“大美大荔·非遗出彩”2022年大荔县非遗锣鼓项目调演活动在大荔运动中心隆重举行。此次活动,由大荔县委宣传部、大荔县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大荔县文化馆承办。
随着大荔县委书记由建新宣布非遗锣鼓项目调演活动开始,铿锵有力的锣鼓震响全场,许庄镇的醒师队《耍狮子》跃上主场,威武灵活的舞步带动现场群众连声贺彩。接着,省级非遗项目《花苫鼓》、《背花锣》、《南留锣鼓》,市级非遗项目《霸城锣鼓》、《高明锣鼓》、《打花棍》、《沙苑上阵鼓》,《韦留村锣鼓》等9个非遗锣鼓团队参加展演,各参展队伍的表演具有鲜明的特点,艺人们用时而激昂时而低沉的鼓乐和那时而跳跃时而柔缓的舞步,淋漓尽致地展现着沉淀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场吸引了近两万余群众观看。
大荔县素有正月十五耍狮子的民俗传统。以锣鼓配合,表演形式灵活,以大街表演及场地表演为主,大街表演以跑街为主要形式,场地表演主要以技艺表演为主,以场地为中心进行表演,形式和内容有“狮子滚绣球”“狮子拜春”“锦上添花”等。由于狮子威武勇猛颇具神奇色彩而备受观众喜爱。2013年列入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沙苑上阵鼓源于南北朝时期的沙苑之战,距今约1500年历史。沙苑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公元537年,宇文泰率领不足万人的西魏部队打败了高欢率领的20万东魏部队,沙苑上阵鼓在此战鼓的基础上增加了其他鼓点,应用于民俗节庆活动流传至今。表演时鼓手身披拷甲,威武英勇,韵律感强,极富感染力与爆发力。2019年列入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所谓花苫鼓,就是用手工织造的装饰物将鼓围起来进行表演的一种民间鼓舞。《大荔县志》记载:花苫鼓,盛行于石槽、九龙、张家庄、西里等村,春节期间杂于社火中表演。起因说法不同,流传普遍的为祈雨、祭娱洛河之神的“接药水”鼓舞。花苫鼓表演早期为男扮女装,今皆为女性,身穿彩服,腰系长裙,身披大红斗篷,额带面花,足蹬彩鞋,鼓槌用绸扎,鼓用花苫。表演起来节奏舒缓有力,舞姿柔美飘逸,如鲜花盛开,彩蝶飞舞,令人神思飞扬,浮想联翩。2007年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打花棍是大荔民间传统社火中的一种表演形式,据说源自于尉迟公敬德的“霸王鞭”。活动时因为每一拍都要拍打身体不同位置,所以人们称它为打花棍。传统的打花棍动作只是简单的用棍子拍打身体的各个部位,再配以简单的舞步,1991年石槽初级中学把花棍的整套动作经过改编,排练成200人的广场团体操形式,并采用陕北民歌配曲。经过改编的打花棍整套动作共分8部分,其特点是由易到难,由慢到快,既有行进间动作,又有原地动作。改编后的打花棍,气势宏伟,令人震憾。2010年列入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背花锣是大荔县洛河南岸的官池镇西里村、九龙村、龙泉村接药水社火中与花苫鼓、差伞、锣同时舞蹈的一种鼓舞。鼓点是慢流水曲谱节拍,舞蹈有倒步、转身、闪动背花等动作与花苫鼓、差伞、大钗等互相配合,相互照应。特别是锣手身上的背花,高1.5米,宽1.2米,上面缀满虎形刺绣作品,舞蹈时华丽壮观,令人震撼。2013年列入陕西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近年来,大荔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着力挖掘民间文化,积极保护,重视传承,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项,省级11项,市级33项,县级37项。拥有国家级传承人1人,省级传承人9人,市级传承人61人,县级传承人52人。大荔县文化馆被评为“国家二级文化馆”,大荔县先后于2008年、2019年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本次调演的非遗锣鼓也是大荔非遗文化的重要项目,参与展演的艺人和展演队伍用不同的地域非遗元素向现场观众展现了同州人热爱生活、追求幸福的豪迈激情。也让更多人了解了大荔非遗文化,爱上大荔非遗项目,现场布置的非遗项目展板也吸引众多群众驻足欣赏,极大促进了文旅融合,为大美大荔建设添砖加瓦。
本期摄影:李世居 高国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