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耳倾听弥漫在时光里的声音,这一刻只属于我和你的对话。本文为网易陕西原创,未经授权不能转载!
随着《少年的你》热映,校园欺凌又一次被提上热议。前不久的“小学女生眼睛被塞纸条” 事件,一波接一波的新闻将校园欺凌推向高潮,如何做才能减少或者避免校园欺凌,成为每个人都想知道的答案。本期网易陕西《TA说》采访到陕西省儿童心理学会副会长、陕西省反欺凌专业委员会主任晓辉,听她给讲述如何才能有效的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在校园欺凌这件事情上我到底能做什么
2016年国家的关注让“校园反欺凌”正式走进了大众视野,也让多年来从事儿童心理咨询工作的晓辉走上了反校园欺凌的征程。受从事教育行业的家人影响,晓辉一直很注重孩子教育问题,尤其是在做儿童心理咨询工作期间,她接触了很多由于校园欺凌来寻求帮助的青少年儿童,在他们身上发生的事情让晓辉一次又一次的重审中国校园欺凌事件,她不禁心里响起了疑问:“在校园欺凌这件事情上我到底能做什么?”
在此之后,晓辉开始行动起来,她多次去贫困、偏远地区做儿童心理健康演讲, 半年时间走访了15所高校,每一次走访都让她对欺凌事件有了全新的、更加深入的认识。她认为在欺凌事件里,大多数分为语言欺凌和身体欺凌,而欺凌在语言性质上是最常见的也是最容易被人们所忽略的。
欺凌者也是另一个层面的被欺凌者
在接触过这么多欺凌事件的孩子后,晓辉发现不管是受欺凌者还是欺凌者,他们明显的特点就是家庭关系的不平衡、受到父母的关注少,而留守儿童就是这一典型群体。他们没有父母正确的引导,又因为自身的原因很少会与老师构建亲密的关系,当他们受到欺凌时,大多数会选择默默忍受,长此以往就会在这些孩子内心形成一个闭环,内心的潜意识认为他们是孤独的,没有人能帮得了他们,而这样做也同样意味着对欺凌者的纵容。
“2010年当时有一个孩子来我这里做心理咨询,我们交流了不下10次之后他才愿意和我敞开心扉的去沟通。他经常不去学校,打自己的妈妈、外婆,但是在对话的过程中我才知道他没有爸爸,同学们经常拿着个事情说他,但是他也有自己的自尊,有自己想要保护的人,就这样他慢慢被孤立。回到家,自己的书被撕坏了她的妈妈还没问就说是他撕坏的,用他的话来说:我已经和我妈没话聊了。”这是晓辉给我们分享的一个真实案例。
同样的,欺凌者也就有自己的群体特点,包括体能优势、智能优势、或者说权利上的优势。但任何事情都是事出有因,就像上述案例,有时候欺凌者也是另一个层面的被欺凌者。
校园欺凌 病治于未发之时
经过多年的走访宣传,晓辉认为在校园欺凌这件事上,孩子18岁之前,最上层的是家长、其次是学校、最后才是孩子。很多家长会觉得何必呢,同学也不是故意的,不要给老师添麻烦,要学会原谅别人,长此以往孩子的价值观就会受到影响。“试想,我们有什么权利去代替别人原谅呢?我们从来不会真正的感受到孩子到底经历了什么?”晓辉说。
校园欺凌是校园问题中最难根除、也是危害最为严重的,它不仅对被欺凌学生的生理造成伤害,并且给施暴者和被害者都造成人格上的破坏,被害者活在阴影中,施暴者也往往因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惩治而意识不到自己行为的严重性。
病治于未发之时,家长注重对孩子从小的教育引导,老师更多的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社会构建起相应的相应的法规,这才是我们将欺凌事件发生时每个角色伤害降到最低的根本办法。
从一砖一瓦去构建,一代一代人去影响。我们相信校园欺凌事件会逐年减少。
TA的人生,有话要说。如果你是TA,如果你认识这样的TA,请联系我们。网易陕西,寻找全城有故事的你。往后余生,温度态度都给你!网易陕西,《TA说》 听你的!投稿邮箱:18629087321@163.com